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各项机能都在不断走下坡路,逐渐衰老,而大脑的老化也不可避免地来临,比如记性变差、脾气改变、行动缓慢等等表现都可能与大脑逐渐老化相关。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它们是所有老年人都会经历的过程还是属于疾病的前兆?我们又该如何保持大脑的健康,让这些功能衰退慢一些、来的晚一些?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大脑老化的基本知识,帮您了解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老年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如眼花,视野缩小;听力60岁开始逐渐减退,80岁之后尤为明显;味觉、嗅觉和触觉也逐渐迟钝。
记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事物的映象在人脑中形成、巩固及恢复的过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器官不能正常有效地接受信息,同时因记忆细胞的萎缩,影响各种记忆信息的储存。
老年人由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及中枢神经功能的改变,信息接受、加工、储存及提取的功能受到影响,对事物的分析、综合、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过程能力明显减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以及决策能力比中青年时期要差。
大脑的智力可以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是指获得新观念,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成年后,液态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老年期下降更为明显。相对地,晶态智力与后天的知识、文化及经验的积累有关,如词汇、理解力和常识等。健康成年人晶态智力并不随增龄而减退,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直到70岁或80岁以后才出现减退,且减退速度较缓慢。
性格即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事的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大多数老年人保持着青壮年时期的性格特征,但也有部分老人有所改变。老年人的性格变化主要有几种特征:1.不安全感;2.孤独感;3.适应性差;4.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5.回忆往事。
总的来说,老化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严重时导致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等。衰老过程的个体差异很大,同龄人之间的老化的方面和成程度可能截然不同;即使在一个人身上,各脏器的衰老进度也不是同步的。多数人的衰老变化在40岁左右逐渐发展,60岁左右开始显著。但相比大部分同龄人急速而严重的衰退,在医学称之为病理性的老化,也可能是疾病的前兆或早期阶段。因此,我们除了正视老化的过程,也要重视区分正常和病理的老化 ,在早期发现有明显的记忆力、思维、性格等急剧变化,可以寻求科学的健康状况评估,尤其是包括大脑健康的评估检查,并选择有效的干预方案。此外,选择适合老年期特点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多锻炼,定期社交活动,培养自己的爱好等,这些都有助于适应老化这一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过程,更好的保持健康状态。